吴玲,女,1967年生,安徽合肥人;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课程与教学论学位点硕士导师。她在三尺讲台上自信、从容、有趣的风格,是学生们心目中热心亲切的“定海神针”;她是教育科学孜孜不倦的学者,被誉为“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一支奇葩”。

    她在三尺讲台上谆谆告诫的引导者,自信、从容、有趣的风格,她是学生们心目中热心亲切的“定海神针”,她是科研领域孜孜不倦的学者,她就是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吴玲。在教师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近吴玲,感受到这个目光坚定、充满颖慧之气的中年女性在学前教育领域的不懈追求,感受到她在平淡中活出的别样精彩。
课堂,以“用心”换“聆听
    吴玲出身于教师世家,受父母的影响,她也选择了教师行业。“做教师是我最佳的选择,我很享受做教师的感觉。”吴玲这样说道。
   “我上课的时候喜欢不断去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主动思考。我也不喜欢点名提问,都是学生自己主动回答”,说起课堂氛围,吴玲老师颇有心得,“在我的课上,睡觉、玩手机的学生基本没有,因为他们需要不断动脑筋思考。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自然就好了”。
   “吴老师真的很有个人魅力,”10级学前教育专业的杨泽慧说,“吴玲老师上课很有意思,光讲课的语音语调就很吸引人,抑扬顿挫,听着很精神。她的课上,我们根本没心思走神,都被她讲的内容深深吸引住。”
    吴老师的教学颇具特色,08学前的刘雅莉将吴老师的教学特色归结为:将书本知识“生活化”、 将枯燥的教材“充实化”、 将沉闷的课堂气氛“特色化”。“她善于将我们所学的知识结合生活呈献给我们自己思考。她的讲课内容有一部分来源于教材,但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她多年的积累和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这样就能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开阔我们的视野。”刘雅莉说,“吴老师现在是我们学前教育的系主任,在她的影响下,我们系学习氛围很好。就我所知,我们这一届所有学生都没有在吴老师的课上无故旷课,也没有在她的课上出现挂科情况。而且,我们系历届都不乏优秀学生。”
    在三尺讲台上,从最初的呆板、无趣、机械的教学,到今天自信、从容、有趣的风格,吴玲付出了很多。她虚心向老教师求教、认真听取学生反馈,反复试讲,牢牢抓住学生们的视线,与同学们共同享受课堂时光。吴玲说:“教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职业,不像其他职业那样会有些许刺激,但是我很享受这份安逸和踏实。和学生们在一起,我也能感觉到自己的活力。”
课外,以“聆听”促 “沟通”
    在课后,与学生们的交流是吴玲最为注重的,已经毕业的学生们曾戏称:吴老师是我们的“定海神针”!“与学生们的交流从来不是刻意的。每次课间十分钟,我从来不愿去教师休息室,我会很随意地坐到同学们中间,跟他们谈天说地。你获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他们自然就愿意与你分享喜怒哀乐。”
    为了能与90后的学生们交流顺畅,吴玲老师也不断去接受、了解新的事物,熟悉一些学生之间的“流行语”。“学生们喜欢的某样东西,肯定有他们的道理,只有了解他们喜欢什么,才能跟他们有共同语言,他们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你。”吴老师说,“像什么‘偷菜’、‘植物大战僵尸’这些新鲜玩意我都知道,不然就OUT啦!跟学生们聊这些他们感兴趣的,更容易沟通。”
    “给予学生关注,可能会起到关键性作用,成长中的孩子需要你跟他多交流,他们很迷茫,需要点拨。”吴玲老师补充道,“07级学前教育班有一个男生,一开始对这个专业很抵触,学习生活都很消极,不愿意跟别人交流,我了解到这个学生的状况后,通过课堂的提问互动给他鼓励,下课时主动与他沟通,慢慢把他拉入了正轨,后来这个经常挂科、逃课的学生改变了,也如期顺利毕业了。”
    主题班会也是吴玲老师与学生们沟通的一大“法宝”,“通过主题班会可以集中性地为学生们解决问题,某些个性化问题我会单独找人谈话,这样可以使交流更深入,更有针对性。”
    刘雅莉告诉记者一件让她难忘的事:“大二的时候,吴老师给我布置了个任务,让我收集同学们近一段时间同学们遇到的问题,她集中为我们解答。当我把一切工作做好了以后,听我们系的另一位老师说吴老师参加排球比赛,腰伤复发。其实吴老师的腰不好是我们都知道的,她上课的时候总是扶着腰,但却很少坐下(这是为了不和我们有距离感)。这次听说她腰伤复发,我就提议我们将时间推迟,但是她却说:‘你这么辛苦,好不容易把一切确定好了,我要尊重你的劳动成果。而且,孩子们的问题出现了就要及时解决,这事拖得!’”
教学,以“创新”引“收获”
    “现在的大学教育模式,‘灌得多’,个性化的东西少,学生们很难学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知识”谈到大学教育,吴玲老师这样说道。
    为了让学生们多了解自己的专业,多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吴老师做了很多尝试。大一下的《学前心理学》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吴老师为了让同学们对理论知识有更具体的感知,亲自联系安师大附属幼儿园的负责人,安排学生们每周三下午进行一次下园的实践活动。吴玲老师说:“我每周按照课程的进程给他们设定一个主题,他们围绕这个主题对小朋友们进行一对一的定点观察,观察完后完成观察笔记,期末的时候整理成稿。”这种结合课程的实践活动也收到了多重效果,09学前专业的欧阳昱说,“在与小朋友、老师、家长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多的了解,很多原本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也转变了态度。”
    “整个下园的实践活动都是吴老师亲自联系、亲自负责的。我们与小朋友交流时碰到的问题她也会及时帮我们解决。”杨泽慧这样告诉记者。
    吴玲老师说:“作为老师,我尽可能尽自己最大能力让自己的课堂五十分钟更精彩,让自己的教学方式更人性化、更易于接受。再通过其他手段拓展课堂教学,让学生们的知识记得活,用的也活。”
    二十多年过去了,吴玲已经习惯在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如,看着一届届学生变得有知识、有修养,从青涩走向成熟,她觉得很欣慰。而每逢节假日,学生们如雪花片般飘来的问候短信就成了她心中最大的慰藉。“那些真挚的话语、温馨的叮嘱让我感觉很幸福、很享受。”
    从业20余年,她不仅在三尺讲台上赢得尊重,收获了桃李芬芳,更在科学研究方面,在学前教育的探索领域不懈追求,惠及四方。2005年,她入选首批全国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成员;2008年,由她负责的"家庭教育研究所"在学校成立;同年,她被聘为芜湖市网上家长学校指导老师,2009年当选为"安徽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平凡并不意味着索然无味, 就像吴老师自己说的,"我是个平凡之人,但我相信,平凡之人同样可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我们也希望吴玲老师的平凡生活能愈加出彩!(大学生记者 刘璐璐 向小月)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    2014-2015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    编号:241000    电话:0553386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