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青松,安徽省合肥市人。
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委员,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院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心理学负责人,第二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负责人,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学生发展与教育方向负责人,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点负责人。
一、教育工作经历
(一)受教育经历
1990/09—1994/06,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本科
2000/09—2003/06,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
2007/09—2010/06,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
(二)研究工作经历
1994/07—1999/12,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助教
1999/12—2003/11,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2003/11—2007/07,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2007/07—至今,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2000/03—2000/07,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访问学者
2010/12—2014/01,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博士后
(三)学术组织任职
2013/12—至今,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
2017/12—至今,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2022/02—至今,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
2019/12—至今,安徽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2019/06—至今,芜湖市教育学会副会长
二、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学校心理学;学习心理;网络心理研究;道德学习与品德心理。
三、主讲课程
本科生:普通心理学。
硕士生:当代心理学进展,学习心理研究,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四、主持和参与的教科研课题
[1]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学一般项目:网络文化视域下青少年道德学习模式构建研究(BEA160076),2016-2020
[2] 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习化社会策略型学习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FBB030781),2003-2007
[3]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教师发展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机制研究 (09YJAXLX001),2009-2012
[4] 主持国家科技基础工作专项课题: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2006FY110400)子课题《安徽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数据库建设》(FY-18),2008-2010
[5] 主持国家科技基础工作专项课题:国民重要心理特征调查(2009FY110100)子课题《安徽省国民重要心理特征调查数据库建设》(2013AH01),2013-2014
[6] 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项目: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顶层设计—青年科技人才群体的基本特征和指标体系(2019L20059),2019-2021
[7] 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中国儿童发展测评工具修订与研发子项目(2013),2013-2015
[8] 主持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百年变局下青少年网络社会心态引导研究(AHSKZ2022D20),2023-2025
[9] 主持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大学生发展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机制研究(AHSK07-08D101),2007-2009
[10] 主持安徽省软科学项目:安徽省企业科技工作者心理疏导研究(1502052038),2015-2016
[11] 主持安徽省属公办高校领军骨干人才项目:皖江学者特聘教授,2019-2022
[12] 主持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科研活动经费资助项目:网络文化视域下青少年道德学习模式构建研究(2016D099),2016-2018
[13] 主持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择优资助项目:《教师发展的人关怀与心理疏导机制研究》,2010-2013
[14] 主持安徽省教育厅委托重大项目:《家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研究(2022AH040034),2022-2025
[15] 主持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重大风险事件中的网络社会心态及引导研究(iED2023-003),2023-2025
[16] 主持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策略型学习者自主创新学习与能力发展的关系研究(2007SK081),2007-2010
[17] 主持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委托课题:安徽省科技工作者心理状况调查研究(2008AHKX002),2008-2012
[18] 主持安徽省妇联委托横向课题:《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草案)撰写,2019-2020
[19] 主持芜湖市鸠江区人民政府委托课题:鸠江区三名工程培育项目,2018-2020
[20] 主持芜湖市弋江区教育局委托课题:幼儿园办园行为分类评估指标和实施细则研究,2016-2018
[21] 主持教育部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改项目:内涵式发展导向下心理学(师范)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20222030),2022-2024
[22] 主持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心理学)(2021),2021-2024
[23] 主持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心理学教学团队(2008),2008-2012
[24] 主持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教研室(2020SJSFJXZZ190),2020-2023
[25] 主持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心理学)(2019),2019-2023
[26] 主持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心理学(2013zy79),2013-2015
[27] 主持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教材建设(中学生心理教育)(2021yljc055),2021-2023
[28] 主持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心理学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2018zygc052),2018-2022
[29] 主持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大学生学习方式与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2012jyxm108),2012-2015
[30] 主持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重点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与自主创新能力(2007JYXM036),2007-2010
五、发表的论文、论著
[1]Sang, Q., Kang, Q., Zhang, K., Shu, S., & Quan, L. (2023). The Effect of Just-World Beliefs on Cyberaggression: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Behavioral Sciences, 13(6), 500.
[2]康琪,桑青松. (2023). 粗暴养育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神经质人格和自我同情的链式中介作用. 心理月刊,18(08), 42-46.
[3]马少勇,李树雯,桑青松. (2023). 教师在场的开放式护理技能共学社区的构建及效果评价. 皖南医学院学报,42(02), 184-186.
[4]朱铁军,桑青松. (2023).长三角教育现代化发展协同机制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41(02), 59-66.
[5]Quan, L., Wang, X., Lu, W., Zhao, X., Sun, J., & Sang, Q. (202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ar of recurrence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The role of invasive rumination and catastrophizing.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3, 920315.
[6]Quan, L., Lü, B., Sun, J., Zhao, X., & Sang, Q. (202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trauma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 role of acceptance and positive reappraisal.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 921362.
[7]池文韬,桑青松,舒首立. (2020). 大学生专业内部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专业投入与主观专业成就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36(04), 477-485.
[8]刘蓝田,桑青松,舒首立. (2019). 大学生校园受欺负经历与网络欺负的关系:同情与成人依恋的作用. 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pp.1777-1779).
[9]桑青松,康琪,魏华,舒首立. (2019). 公正世界信念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pp.217-218).
[10]桑青松,卢家楣,刘思义,陈旭,舒首立. (2019). 压力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自尊: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和人生意义感的中介作用.心理科学,42(05), 1155-1160.
[11]康琪,桑青松,魏华,岳鹏飞. (2020). 粗暴养育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孝道信念的中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8(03), 447-453.
[12]赵丽娟,桑青松. (2019).初中生数学学业情绪优化策略. 现代中小学教育,35(06), 26-29.
[13]桑青松,李海澜,刘思义,舒首立,刘正奎. (2019). 心理韧性集体咨询对校园受欺凌小学生状态焦虑的影响. 心理与行为研究,17(03), 333-339.
[14]刘思义,桑青松. (2019). 青少年道德学习的自治模式与共治模式探究. 现代中小学教育,35(01), 19-22.
[15]舒首立,桑青松,郭永玉,黄希庭. (2018). 作弊为什么会传染?社会损失和作弊态度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34(06), 664-671.
[16]薛瑞,魏华,桑青松. (2018). 孝道信念与网络攻击的关系:个人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 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pp.1336-1337).
[17]刘思义,桑青松,康琪,王天宇. (2018). 青少年压力性生活事件与人生意义感:被动网络使用的中介作用. 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pp.969-970).
[18]胡姗,舒首立,桑青松,张云兰. (2018). 网络道德信息接触、网络评价与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关系研究. 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pp.929-930).
[19]李秀,桑青松. (2017). 团体心理疏导德育模式的逻辑理据与实践遵循.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5(06), 779-784.
[20]严慧中,胡姗,桑青松. (2017). 企业科技工作者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5(11), 1667-1673.
[21]薛瑞,舒首立,魏华,桑青松. (2017). 道德信息对道德情感的影响——字体的作用.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pp.1308-1309).
[22]杨思亮,何苗,桑青松. (2017). 心理健康观影响应付方式:积极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9(05), 19-24.
[23]李海澜,桑青松. (2017). 企业科技工作者职业过劳现状及影响因素. 科协论坛(01), 36-38.
[24]桑青松,李楠楠,童张梦子. (2016). 羞怯在中学生情绪智力与社会适应间的中介作用——基于阶层回归分析和Bootstrap法的检验.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4(05), 646-654.
[25]许梦珂,桑青松. (2016). 自悯量表在915名企业科技工作者中的信效度研究. 心理研究,9(02), 35-40.
[26]桑青松,李晶晶. (2015). 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社会创造性的关系.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pp.126-128).
[27]桑青松. (2015). U-G-S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与实践——以安徽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安徽基础教育研究(2015年第3期)(pp.58-61).
[28]舒敏,杨秀飞,李伟强,桑青松. (2015).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影响.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7(05), 7-11.
[29]程跃文,杨思亮,桑青松. (2015). 减轻大学生心理疾病内隐污名:基于刻板解释偏差的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04), 89-96.
[30]汪海彬,卢家楣,姚本先,桑青松,陈宁,唐晓晨. (2015). 职前教师情绪复杂性对情绪面孔加工的影响——来自行为、ERP和眼动的证据. 心理学报,47(01), 50-65.
[31]王纯纯,桑青松. (2014). 初中生英语学业情绪、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pp.849-851).
[32]杨思亮,桑青松. (2014). 大学生心理疾病内隐污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pp.1086-1088).
[33]桑青松,李楠楠. (2014). 西方不同学派羞怯观及其对青少年教育的启示. 外国中小学教育(08), 37-41.
[34]杨思亮,桑青松. (2014). 大学生心理健康内隐观的现状及成因研究.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5(01), 25-30.
[35]桑青松. (2013).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的关系. 高校辅导员学刊,5(06), 71-74.
[36]桑青松. (2013). 教师心理品质优化的理据及其实现路径.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1(06), 706-711.
[37]胡芳芳,桑青松. (2013). 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社会支持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心理与行为研究,11(05), 666-670.
[38]汪海彬,陈海燕,桑青松. (2013). 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比较. 学前教育研究(05), 42-48.
[39]桑青松,卢家楣,胡芳芳. (2012). 幼儿教师核心自我评价、社会支持与离职倾向关系.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04), 96-102.
[40]桑青松. (2012). 道德学习观演进及其对青少年德育实践的启示.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0(06), 759-765.
[41]袁莉,童欢欢,桑青松. (2012).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账户内隐结构的实证研究. 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pp.526-527).
[42]汪海彬,卢家楣,桑青松,袁莉. (2012). 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对表情加工的影响——来自行为和ERP的证据. 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pp.297).
[43]何海波,潘诚,袁莉,桑青松. (2012). 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与成就目标、学业情绪的关系研究. 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pp.300).
[44]桑青松,卢家楣. (2012). 课堂学业情绪内涵建构与价值取向. 中国教育学刊(11), 58-61.
[45]李云,桑青松,凌晨. (2012). 家长参与小学生家庭作业行为方式的研究.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14(05), 100-104.
[46]桑青松. (2012). 心理学与中部崛起:责任与使命——第二届中部心理学高峰论坛纪要. 心理学探新,32(04), 384.
[47]杜小英,桑青松,蔡坤秀. (2012). 基于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大学生个案报告.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1(03), 104-108.
[48]汪品淳,桑青松,童晓丽. (2012). 课堂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 教育文化论坛,4(02), 80-83.
[49]周炎根,桑青松,葛明贵. (2012).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专业承诺的关系:职业决策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02), 76-80.
[50]胡芳芳,仇云霞,桑青松. (2012). 幼儿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5(02), 51-54.
[51]周宵,桑青松,姚本先. (2011). 论孔子“君子”人格的结构及其特征.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6(06), 46-49.
[52]胡芳芳,桑青松,吕静. (2011). 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现代教育科学(12), 111-113.
[53]桑青松,汪品淳. (2011). 学校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 教育科学研究(12), 64-66.
[54]周宵,姚本先,桑青松. (2011). 论孔子“君子”人格的结构及其特征. 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pp.415).
[55]凌晨,桑青松,何元庆,李云. (2011). 大学生心理资本干预研究. 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pp.598).
[56]李云,桑青松,凌晨. (2011). 小学生交互式数学家庭作业的实验研究. 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pp.148-149).
[57]桑青松,李云,凌晨. (2011). 家长参与小学生家庭作业行为方式的初步研究.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pp.122).
[58]胡芳芳,桑青松. (2011). 高年级小学生校园欺负特点及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中国学校卫生,32(08), 938-940.
[59]胡芳芳,桑青松. (2011). 3-5岁流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学前教育研究(07), 42-48.
[60]李云,桑青松,凌晨. (2011). 家长参与小学生家庭作业动机问卷的编制. 池州学院学报,25(02), 155-158.
[61]赵颖,桑青松,陈军. (2011).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现代教育科学(04), 91-92+80.
[62]李云,桑青松,凌晨. (2011). 家长参与学生家庭作业的类型及其价值.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04), 89-91.
[63]张璐,桑青松. (2011). 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亲社会行为关系分析. 中国校医,25(03), 161-163.
[64]朱蕾,桑青松. (2011). 团体辅导对职业中学学生网络文化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 中国校医,25(03), 167-168.
[65]桑青松,王雷. (2010). 健全管理机制,减轻心理压力. 科技导报,28(22), 13.
[66]胡芳芳,桑青松. (2010). 流动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社交焦虑特点及关系研究.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03), 77-80.
[67]桑青松,夏萌. (2010). 初中生认识论信念及其与学习方式、学业成就的关系. 心理学探新,30(04), 70-75.
[68]桑青松,陈文涛. (2010). 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及其发展路径. 高校辅导员学刊,2(03), 8-10.
[69]张沛,徐嘉骏,桑青松. (2010). 不同职业中年人社会支持与总体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01), 83-87.
[70]周炎根,桑青松,葛明贵. (2010). 大学生自主学习、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 心理科学,33(01), 194-197.
[71]凌晨,桑青松,李云. (2010). 地震灾区中学特岗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8(01), 36-38.
[72]王雷,桑青松. (2009). 264名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科协论坛(下半月)(12), 68-69.
[73]黄卫明,姚琼,桑青松. (2009). 不同班级环境中学生学习成功感的差异分析.中国心理学会. 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pp.23).
[74]张沛,桑青松. (2009). SWOT理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宿州学院学报,24(05), 148-151.
[75]王冰洁,桑青松. (2009).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及发展趋势.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04), 136-140.
[76]徐寅,桑青松. (2009). 自闭症儿童的个案研究. 中国校医,23(04), 391-392+394.
[77]王文婷,桑青松. (2009). 从心理学角度看我国临终关怀现状. 中国校医,23(03), 362-364.
[78]王文婷,徐寅,桑青松. (2009). 安徽省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大众科技(05), 219-220.
[79]刘四英,王文婷,桑青松. (2009). 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离校情绪调查. 中国校医,23(02), 174-175.
[80]陈文涛,桑青松,梅芳芳. (2009). 安徽省科技工作者生活质量与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 大众科技(04), 211-213.
[81]李小平,葛明贵,崔立中,桑青松,宣宾. (2009). 决策中损益值大小效应的发生条件及机制再探——一种齐当别视角及兼对视角本身的一些探讨. 心理学报,41(03), 196-207.
[82]桑青松,朱平. (2009). 道德学习的本质属性与实践目标取向. 中国教育学刊(03), 48-50.
[83]刘四英,桑青松. (2009).聋儿心理理论文献研究综述. 中国特殊教育(02),36-41.
[84]陈文涛,桑青松. (2009). 大学生消费从众心理差异性调查研究. 心理研究(01), 86-89.
[85]黄妍,桑青松. (2009).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人际空间距离.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7(01), 80-83.
[86]顾琼,姜丽,桑青松. (2008). 高中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思考. 现代中小学教育(09), 66-68.
[87]汪艳芳,桑青松,吕杰,周平. (2008). 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焦虑关系的研究. 中国校医(03), 266-268.
[88]刘四英,桑青松. (2008). 高校辅导员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分析.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9), 79-81.
[89]姜丽,桑青松. (2008). 大学“女生优势现象”的心理学分析. 高教发展与评估(03), 94-96+124.
[90]姜丽,桑青松. (2008). 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科学(02), 43-44.
[91]顾琼,姜丽,桑青松. (2008). 某校大一新生的角色期望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中国校医(04), 408+410.
[92]汪艳芳,张晓艳,桑青松. (2008). 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学业自我效能感与焦虑的关系研究.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03), 28-31.
[93]顾琼,桑青松. (2008). 单亲家庭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疏导对策. 现代教育科学(02), 28-29.
[94]桑青松,王文婷. (2008). 家长选择和购买儿童玩具的心理因素. 学前教育研究(12), 52-55.
[95]姜丽,桑青松. (2008). 儿童抑郁的相关家庭因素及家庭心理治疗的应用. 中国校医(03), 355-356.
[96]周炎根,桑青松. (2007). 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研究综述.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01), 100-104.
[97]周炎根,桑青松. (2007).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黑龙江高教研究(01), 140-142.
[98]黄卫明,桑青松. (2007). 策略型学习者的情感策略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1), 88-91.
[99]桑青松. (2007). 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成因及消解对策. 教育科学研究(12), 54-56.
[100]桑青松,黄卫明. (2007). 学习方式——过程取向的研究述评.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11), 58-60.
[101]桑青松,黄卫明. (2007). 班级环境、学习方式对中学生学习成功感的影响.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6), 6-10+19.
[102]桑青松,葛明贵,姚琼. (2007). 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生活应激、生活满意度的相关. 心理科学(03), 552-554+563.
[103]吴秀玲,桑青松. (2006). 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概念偏差及教育对策. 现代中小学教育(12), 32-34.
[104]任春华,桑青松. (2006).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途径.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1), 95-97.
[105]周炎根,桑青松. (2006). 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高教发展与评估(05), 78-80.
[106]王艳平,桑青松. (2006). 多元智力理论对教师角色的重塑. 教书育人(14), 32-33.
[107]桑青松. (2006). 高职院校英语校本教研的价值定位.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5), 586-589+583.
[108]周炎根,桑青松. (2006). 多元智力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教学公平.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 22-24.
[109]桑青松,潘有文. (2006). 策略型学习者认知心理结构及其运行机制. 心理科学(04), 1004-1006.
[110]桑青松,潘有文.(2006).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与自主创新学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1), 109-113.
[111]付梅,葛明贵,桑青松.(2005).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07).
[112]付梅,葛明贵,桑青松. (2005). 自我效能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 147-149.
[113]桑青松,舒首立. (2005).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单词学习策略的差异研究. 心理学探新(02), 48-53.
[114]桑青松. (2005). 多元智力理论与研究型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比较教育研究(04), 58-61+90.
[115]桑青松,陈海燕. (2004). 幼儿园实施信息技术活动课程的保障措施. 学前教育研究(09), 55.
[116]桑青松. (2004).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型学习者实现自我效能的超越. 心理科学(05), 1239-1241.
[117]桑青松. (2004). 探究信息处理教学模式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外国教育研究(02), 17-21.
[118]桑青松,王世华. (2003). 当代西方社会型教学模式理论对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教育科学(03), 33-37.
[119]桑青松,姚本先. (2003). 浅谈毕业生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与职业(11), 37-39+1.
[120]桑青松. (200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学前教育研究(04), 19-20.
[121]桑青松. (2003).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启示. 外国中小学教育(04), 21-26.
[122]桑青松. (2002). 试论策略型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材.教法(09), 34-37.
[123]桑青松,葛明贵. (2001). 关于学习策略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教育科学研究(11), 51-53.
[124]桑青松. (2001). 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 中国教育学刊(05).
[125]桑青松,葛明贵. (2001). 构建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素质整体发展.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 141-144.
[126]桑青松. (2001).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创新教育思考. 学前教育研究(04), 11-13.
[127]桑青松. (2001). 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与管理(05),65-67.
[128]《心理健康教育》(上卷、下卷)(副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129]《学习策略的原理与实践》(合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30]《教育心理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31]《心理学》(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32]《学习心理研究》(专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133]《青少年道德学习》(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34]《心理学》(第一主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35]《心理学》(第3版)(第一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36]《心理学》(课证融合教材)(第一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137]《中学生心理教育》(第一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138]《网络文化与青少年道德学习》(专著),人民出版社,2023
六、奖励情况
2003年,获安徽省第四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独立)
2005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6年,获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独立)
2007年,获安徽省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0年,获安徽省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一)
2010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3年,获安徽省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一)
2012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三)
2013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三)
2014年,获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社科类)著作二等奖(独立)
2015年,获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8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排名第二)
2018年,获安徽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2018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2019年,获安徽省社会科学奖(社科类)著作二等奖(独立)
2019年,获安徽省社会科学奖(社科类)论文二等奖(排名第四)
2022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2年,获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04年,获安徽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一等奖
2005年,获安徽师范大学“三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5年,入选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2009年,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2009年,获安徽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
2011年,获安徽师范大学优秀教学管理奖称号
2014年,获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15年,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019年,入选安徽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
2021年,2018-2020年度工作做出重大贡献记功1次
七、联系方式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教育科学学院,241000
邮箱:s7210qs1@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