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学专业第一百六十九次专业论坛在图书馆报告厅顺利举行。莅临本次专业论坛嘉宾教师有李宜江老师以及指导教师胡微老师和位涛老师。22级、23级以及24级全体本科生到场参加,并由22级教育学郑哲麒、孙旭润分别担任上、下半场主持人。
本次论坛前半场灯竹小组以“人才竞争力:多维内涵与关键意义——兼论国家、社会、个体协同发力的全方位提升策略”为主题展开讨论。首先该小组汇报人刘富钢从国际视角出发,引出教育强国六力中的“人才竞争力”,接着从多维内涵、关键意义和多元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该小组在内涵中提到“人才竞争力”主要是国家和个人的综合竞争力,国家是宏观、人是微观,宏观为微观提供较好的环境,微观也会反作用于宏观。意义部分围绕人才培养、人才竞争和人才发展三个方面表明“人才竞争力”对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引擎”作用。最后,以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角度来阐述策略,利于提升“人才竞争力”,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培养。
本次论坛后半场笃行小分队以“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科技支撑力’深度探讨”为主题展开讨论。首先小组汇报人吴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具备“六力”其中的“科技支撑力”引出汇报,分析概念、意义、挑战、路径和结语。概念从溯源与时代内涵两个方面,意义是紧贴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展开,体现出“科技竞争力”对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作用。接着,他结合学校、社会等角度较具体地提出现在“人才竞争力”面临的挑战,提出与解决挑战一一对应的路径,为提升教育“科技支撑力”起到了启示意义的作用,利于后期实践的开展。

在上半场集体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此次专业论坛的主题进行提问。程佳同学认为论坛意义部分前两点重复杂乱,建议调整为“应对产业变革促经济发展”和“支撑科技自立强综合竞争力”,并重新整合内容。吴喆同学认为论坛第一部分“古代人才竞争力以选拔制而异”存在问题,小组主要探讨的是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偏向人才竞争层面,未清晰阐述人才竞争力内涵,建议完善这部分内容。
在下半场集体讨论环节,闫凯丽同学指出,在探讨科技对教育支撑作用时,不能忽视科技弊端,如全面性评价依赖数据、个性化评价存在隐私问题等,她建议推进技术落地时要完善制度,不能把技术当作解决教育问题的万能方法。胡欣雨同学认为,在时代内涵中关于科技对教育支撑作用的论述里,小组选择从教育效果、教育公平、评价体系三点展开,但从较表面的教育效果论述到很宏观的教育公平,逻辑较为混乱,建议进行修改。
在教师点评环节,嘉宾教师李宜江围绕人才竞争力展开探讨,涉及多个方面:第一,人才类型与层次多样。各领域所需人才分创新型(0到1)、应用型(1到99)、综合型(99到100),且各类型下人才还有层次之分。第二,人才竞争力内涵丰富。国家战略上指国际同领域竞争实力,社会层面体现为人才环境,个体层面是个人本领。第三,提升人才竞争力有法。个体靠成果展现竞争力,如学生分数、武术输赢,全面发展同时要有专长。第四,人才培养背景改变。国际形势下,人才自主培养关键,既因外部留学限制,也为保障安全,人才选拔制度和高考分数影响竞争力。第五,参考文献权威有来源。源于权威人士文章和专业机构出版、发表的经过鉴定的内容。紧接着,嘉宾教师李宜江进一步探讨科技支撑力与教育强国的关系,第一,科技支撑力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一方面,教育要为科技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进步;另一方面,科技要助力教育强国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科学研究需遵循“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二,科技和人文应保持动态平衡、相互融合。民族发展既离不开科技,也离不开人文。当下文科专业及学科布局调整,旨在减少缺乏实际价值的文科人才,提升科学家的人文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同时,在运用科技时要重视科技伦理和信息安全。
随后,指导教师胡微首先肯定两组同学在文本创作上付出的努力。接着,她指出面对宏大主题时,同学们破题、解构和立论能力不足,研究多停留在表面,缺乏聚焦点。她认为人才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紧密相关,在科技进步的当下,如何定位人才、提升人才竞争力值得思考,并引用桑德尔教授的观点,强调应引导科技发展,提升人才竞争力,而非仅削减劳动力成本。
最后,指导教师位涛首先表扬同学们在专业论坛中取得的进步,涵盖思想逻辑与写作思路等方面。他强调写作要有连贯线索,以科技支撑力研究为例,应双向思考科技与教育的作用,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等要点解读。随后,他指出研究要突出教育学意义,结合教育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思考问题,明确讨论原点。接着,他建议按个体、社会、国家层面重新梳理人才竞争力内容。鼓励关注教育转型时期,梳理古今差异,提出“回到历史、理论、现实”的学习方法,借助三者思考现实教育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