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本科生】教育学专业举办第一百七十三次专业论坛

4月27日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学专业第一百七十三次专业论坛在图书馆报告厅顺利举行。莅临本次专业论坛嘉宾教师有谢永祥老师、王清涛老师、徐赟老师和指导教师金马妮老师。22级、23级以及24级全体本科生到场参与,并由23级教育学张婷担任本次论坛的主持人。

本次论坛致知小组围绕“结构性矛盾: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研究”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小组汇报人孙爽指出,人才培养对提升国家综合国力至关重要,国家也一直重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相关政策不断推进,凸显出该研究的重要意义。尽管二者契合能有力推动国家发展,但当前仍存在高端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亟待解决。孙爽进一步阐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现象明显,而现有研究在量化分析、分类研究、对策可行性等方面存在局限。从关系层面看,社会需求引领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又反作用于社会发展,但教育的滞后性与长期性、市场快速变化以及教育前瞻性预测不足,导致二者存在差异。谈及问题成因,小组认为主要涉及专业设置、产教融合机制、理论实践关系三方面。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措施,包括高校内部改革、企业深度参与、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实践改革等。最后,孙爽总结强调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关系复杂,解决现存问题需明确改革方向,未来研究也应聚焦重点持续深入,以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

在集体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此次专业论坛的主题进行提问。李忆玟同学指出差异关系部分存在问题:一是该部分三个小标题下的内容有重合,都涉及市场环境和需求变化;二是三个标题表达方式并非并列,前两点是名词性现象,第三点“教育的市场应有前瞻性预测”更倾向对策,询问划分标题的标准以及如此写作的理由。裴梦媛同学指出论文的主题为正确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但未对“人才”和“社会需求”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社会需求涵盖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升级需求等维度,论坛论证处于宏观层面且缺乏针对性。刘康帅同学聚焦文章第四部分“人才供需失衡的主要表现”,该部分三个小标题分别是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专业设置结构性失衡、学生创新素养与实践能力短缺,他疑惑为何第二点和第三点被归在主要表现部分,认为这两点更像是问题成因。袁想同学问题聚焦于“高校内部改革”,按照麦克扬“知识与控制”的思想,高校可分为专业化(如专业设置、教学体系等)和制度化(行政管理制度)两方面,而论坛中“加强实践层面的改革”中又提到教学体系问题,她认为教学体系应放在“高校内部改革”部分,想询问小组同学对“高校内部”的理解。

在教师点评环节,嘉宾教师徐赟充分肯定了致知小组的成果,认为在格式规范度和思考框架上表现出色。徐赟指出,“结构性矛盾”这一表述可能限制研究视角,该问题需从实践、政策、理论三个层面分析。实践层面体现为就业问题;政策层面关乎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理论层面涉及教育与社会关系,大学在知识创新上引领社会,但专业人才培养可能存在问题,要明确大学定位,深入分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是过程还是结果的问题,以及社会需求的内涵。此外,他还提到大学专业趋同的现实因素,并建议关注地方产业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契合度、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等课题。

嘉宾教师谢永祥着重从论文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提出建议。形式上,他指出论文封面排版、行距、参考文献格式等细节存在不足,强调这些会影响论文专业性,建议参考优秀范本优化格式。内容上,他认为该研究是经验问题,应回归理论分析,文献综述可采用横向分类法避免罗列,同时建议增加国际视野,扩大文献搜索范围,明确论文定位,避免内容脱节,还提出“过度教育”可作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研究方向 。

嘉宾教师王清涛指出,从形式上看,文档存在封面序号标注不规范、参考文献缺乏国际及外文文献且部分国际案例无引文出处、政策文本引用不规范且未及时更新等问题,建议参考权威期刊或博士论文的标注排版;从内容方面来说,该研究停留在表面现象,缺乏量化数据支撑,论述未紧扣主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是全球性、长期性问题,背后受高等教育市场化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显示教育与就业并非简单线性关系,当前面临工作危机,教育不是解决就业的万能药,应坚守教育自身价值。

指导教师金马妮对参与本次论坛的老师和同学表达了感谢,对学生成果感到欣慰,认为在现有基础上未来能走向卓越,还强调论坛能让人受益匪浅,鼓励同学们积极探讨学术问题。


点击: 编辑:熊仕阳 预审:韩建涛 终审:许国飞 添加:熊仕阳 时间:202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