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学专业第一百七十四次专业论坛在图书馆报告厅顺利举行。莅临本次专业论坛嘉宾教师有陈元龙老师、徐赟老师和指导教师苏明明老师。22级、23级以及24级全体本科生到场参与,并由23级教育学晁芳琴担任本次论坛的主持人。
本次论坛启明星小组围绕“守正与创新: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研究”展开研讨。小组汇报人张颖指出,在教育强国建设与数智时代背景下,培养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是适应智能教育变革的关键举措,对推动教育现代化具有战略意义,但其在国家、社会、高校、个人层面面临多重困境。小组首先解析核心概念,明确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涵盖知识、技能、伦理等维度,培养需融合课程、实践与技术应用。接着,从政策驱动、社会发展需求和师范生个人成长三方面,阐述了培养的必要性。研究指出当前存在的困境:国家层面政策滞后、标准缺失;社会层面公众认知错位、技术鸿沟加剧;高校课程体系脱节、师资素养不足;师范生自身认知浅层化、伦理判断模糊。针对困境,提出国家应加强政策引领与法律保障;社会应营造理性氛围、弥合技术鸿沟;高校应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师资“技术-学科”融合能力;师范生应主动提升认知、强化伦理与实践。最后总结强调,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需平衡规范与创新,未来应深化跨国标准比较与技术伦理研究,培养“懂技术、通教育、富情怀”的智能教育从业者,为教育强国建设夯实基础。

在集体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此次专业论坛的主题进行提问。刘康帅同学提出论坛对社会价值认知错位论述仅停于现象描述,未深入挖掘舆论氛围和技术工作影响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的具体机制,且公众认知与师范生认知并非简单等同。张晶晶同学认为概念解析部分以“师范生素养”切入更合适,经典文献查找有欠缺,询问小组概念解析框架的思路。孙岚同学提出文章脚注引用格式可改进,避免多次引用同一文献;应先探讨人工智能素养的融入问题,再谈困境;规范有序、激发活力及守正创新的论述可补充 。汪倩同学提出在培养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必要性中,“师范生个人成长的需要”部分应突出师范生相较于其他专业大学生的特殊性;使用AI时,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更应是元认知策略,培养元认知能力或许更重要。
在教师点评环节,嘉宾教师陈元龙指出,论坛文本应涵盖师范生为何需人工智能素养、培养现状、影响因素和改进策略。当前小组对前两点研究不足,且需阐释国家政策导向与教育实践、师范生专业发展与素养间的关联。建议将研究聚焦于师范生对人工智能相关软件或平台的使用行为,使研究更贴合“规范有序与激发活力”主题且更具针对性。其中,“守正”应指遵循教育规律和技术伦理,“创新”应涉及使用动力和创造性成果等方面。此外,人工智能素养与信息素养等相关概念的关系需明确,这会影响研究方向和方法。
嘉宾教师徐赟强调,国家重视教育数字化,其是开辟教育新赛道、塑造新优势的突破口。国家发布多项相关政策、报告,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等活动,在教育数字化应用方面居世界前列。但目前,人工智能相关内容在教师资格证考试、师范课程设置中有待完善,需进一步推动落实。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存在制度性矛盾关系,主要体现在政府间及政府与学校间。政府对学校管理存在管得多、干扰多、激励和保障不足的问题,但党的领导、依法办学、课程落实等方面必须规范。激发教育活力可从教育理念创新、成果奖、学校自主招聘和职称评审等方面着手。
指导教师苏明明表示小组偏题主要因自己习惯从小切入点回应主题,接到任务时,因对高政治站位主题缺乏信心,选择从师范生素养培育切入,导致小组同学受引导而偏题。她感谢各方意见,会吸收整理,今后向学校老师多学习请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