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青春三下乡】教科院“全心全益”赴贵州水城爱心支教团队:情系九归,再续“黔”缘


本网讯(文/陈雅丽 图/施羽晗)7月15日,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全心全益”研究生支教团队(以下称研支团)顺利抵达贵州省六盘水市。团队成员以“阳光支教行,温暖水城心”为主题在六盘水市水城县顺厂乡九归小学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1536B

去年七月,上一届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第一次在九归小学留下了支教的印记,根据上一届支教团队的经验总结,此次团队积极动员、严格筛选,组建了一支由研究生主导与本科生辅助相结合的特色支教团队,团队的专业构成兼顾研究性和应用性,为团队开展教学、科普、调研、拍摄纪录片等活动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出发前,教科院党委书记方泓、副书记张如华、副院长聂竹明为团队召开送行座谈会。书记方泓对团队支教活动给予肯定和支持,并嘱咐务必保障团队成员人身财产安全,希望团队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将实践活动与专业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充分展现安徽师大学子风采。副书记张如华指出,研究生团队在支教中不仅要做好教学,还应提高研究水平,提高研究科技含量。副院长聂竹明从支教的组织活动、宣传工作、团队凝聚力和安全准备四个方面再次向团队进行指导,希望团队以问题为导向,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耐劳苦、做先锋、干实事,为当地学生提供全科教育和教师专业培训,带来实际增益。7月13日,研支团带着满腔热情和老师的希冀不忘初心,一路“黔行!

12314

7月15日研支团顺利抵达贵州省六盘水市。下午,为重温党的光荣历史和奋斗历程,深切感悟红色经典的时代内涵,增强团队成员的党性修养,凝聚支教的战斗力,支教团队到达六盘水市钟山区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进行参观,追忆三线建设时期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和价值追求。参观结束后,成员们表示这次参观学习是一次难忘的精神洗礼,决定将三线精神作为新的精神动力融入到今后的支教活动当中,并在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中秉承三线精神。

36749

7月16下午,研支团一行12人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经过近六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九归小学,九归小学的柴伟校长对研支团的到来表示欢迎,双方就学校学生基本情况进行了简单地讨论。随后,研支团在九归小学德育主任李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学校。据李老师介绍,该校现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约200人,在职教师12人,学生主要来自顺厂乡和附近村镇,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儿童。

在经过一番安顿后,研支团不顾舟车劳顿,召开小组会议,调整招生计划和实践活动,因地施教,因材施教。在基于当地知识普及率低,孩子们知识水平差距较大等实际情况,计划安排各类课程,除了常规的课程设置,还针对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兴趣课程,目的在于他们拉近距离的同时,增强与人交往的自信心开拓视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激发他们走出大山的欲望。 

1D5C9

次日清晨七点时分,九归小学还在浓浓的云雾中沉睡,孩童的笑声由远及近,打破了校园的宁静,研支团的招生工作由此开始。时间一点点流逝,云雾缓缓散开,太阳渐渐升起,前来报名的学生越来越多,“老师,我要报名!”“老师,我是四年级的,来报名!”……成员们认真登记招生信息,耐心回答家长的各种疑问顺利结束招生工作,研支团及时统计学生人数,并按照年龄、年级进行分班,并根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决定对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21035

7月18日,研支团的教学工作步入正轨。每日上午,支教成员们进行文化课的教学,校园里时而朗朗读书声,时而争先抢答声。下午,教室里传来阵阵欢笑声,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摄影课、安全卫生课、地理科普课、水墨美术课等兴趣课堂是上都表现出了极大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九归小学缺乏音乐教师,没有音乐的校园始终是残缺的。”柴校长说道,据此,队员结合专业,发挥自身特长,利用信息化手段,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学会歌唱《我爱你中国》、《感恩的心》、《大梦想家》等歌曲,其中包括相关曲目的手语和舞蹈。至此,孩子们用稚嫩的腔调唱出的歌曲,时常在老师耳边响起。同时,为了让学生学会根据视频、音频等学习歌唱,让教师学会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英语等课程的教学,研支团还对九归小学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让教师从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上,了解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2D6CB

7月23日,乌云盖顶,雷声轰鸣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支团不顾恶劣天气,决定走进学生家庭,进行家访。泥泞曲折的山路,昏暗的前堂,破落的后院,远在他方的双亲,丧失劳动能力的爷爷奶奶,几乎是每位学生的家庭背景,迫于生活条件限制,他们假期不得不在家帮忙做农活,鲜有自己的学习时间研支团每到访一户,都会耐心地、真诚地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希望学生们打开封闭的心门,家长们重视教育。两天的家访结束,成员们不仅腿酸脚痛,更对山区学生贫困的家庭条件,缺乏关爱和教育的成长环境揪心。抬眼望去,全是层层叠叠的大山,孩子们走不出去,年轻教师也不愿走进来,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人人受教育”“接受好教育”这条路,任重道远。

5A0CF

老师,你们能不能不要走?

“老师,你们明年还会再来吗?”

“老师,我长大也要当教师,去帮助和我一样的同学……”

离别时,每一位学生挽留的话都像是大山对教育者的呼唤,他们纯真的眼睛,烂漫的笑容,使得支教成员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怎么也说不出话来。

“这里相对封闭,很感谢你们能够不辞辛苦前来支教,你们给孩子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外面世界的精彩,希望这群孩子能够走出大山,到外面看一看。”李老师说道,支教成员被这句话深深触动,这些云端里的孩子牵动着他们的心弦。如何将大山外面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带到大山深处,如何让山区贫困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如何将现代化教学资源和教育人才引进大山,均衡分配教育资源,是研支团每个成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2ADCB

短短的支教岁月,交织着贫困的苦涩和收获的喜悦,“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长风破浪正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满是豪情壮志的诗句是支教生活的生动写照。在此次支教实践中,研支团克服山区生活的困难,努力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向学生传授知识,向当地教师传达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得他们了解与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与管理方法,重要的是向那些山区的孩子传递了一种坚持信念、坚持奋斗、坚持奉献的精神,给他们带来走出大山的希望。此外,研支团通过深入基层,融入山区生活,既锻炼了教育教学能力,又提高了对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反思。研支团在支教实践中发现问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知识结解决问题,体现了教育科学学院学子的专业素养和吃苦耐劳、格物致知的精神,也展现了安徽师范大学学子服务社会,勇于担当,奉献自身的风采。

 

 

点击: 编辑:程啸 预审:方泓 终审:方泓 添加:程啸 时间:2019-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