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心理学专业历史悠久。著名心理学家章益(1929年曾任校文学院院长)、谢循初(1930-1938年曾任学校教务长、哲学教育系主任)等一批学者开创了心理学科并曾经在此潜心研究、教书育人。1953年成立教育学科教研室,设有心理学教研组,1980年成立心理学教研室,在省内最早设立了学校教育(心理学方向)本科专业。1999年在省内率先设立心理学本科专业,并于2000年开始招生,是安徽省最早招收全日制心理学本科生的专业。2001和2014年分别开始招收硕士和博士生,现有心理语言学、学生发展与教育等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心理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获批应用心理专业学位授权点。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近年来,本学位点在心理学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形成“教育与发展”、“临床与咨询”两个特色专业方向。其中,教育与发展方向围绕青少年学习与发展、心理素质教育开展研究,培养具有扎实学术功底和丰富实践技能的一线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师资。临床与咨询方向围绕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和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在实践研究中培养学生扎实且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业技能。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4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33人;有博士学位教师33人。教师队伍中,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学家”2人,安徽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安徽省领军人才特聘教授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1人,安徽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安徽省优秀教师1人。
学位点拥有“安徽省智能学习技术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危机智能干预实验室(安徽师范大学分中心)”、“安徽省医疗大数据智能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心理学实验实训中心”等科研平台。建有先进的应用心理学实验室,配备WorldViz虚拟现实系统、近红外光学脑功能成像系统/神经脉冲分析仪(NIRSport)、Neuroscan64导事件相关电位系统等大型科研仪器。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本专业学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严格按照教执委《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执行。一年级共设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程。通过课程教学,确保学生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爱国情怀和思想品德修养。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思政内容对专业课程的全覆盖。各课程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时政内容和职业伦理,推动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全体专任教师均参加学校、学院及系(中心)组织的思政讲座、课程建设研讨和专题讨论,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理念,确保思政元素深入融入教学全过程。
高度重视学术伦理建设。通过设置学术伦理相关课程(如“研究生学术伦理道德与规范宣讲会”等),并将学术伦理教育纳入专业课程(如“研究生论文选题策略与论文写作技巧”等),持续强化学生的学术道德意识和科研规范能力,切实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学科建设
(一)学生培养举措与成效
强化课程体系与教学质量。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构建了由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总学分不少于26学分。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严格把控教学质量,确保课程体系既体现学科前沿方向,又契合专业学位培养的应用型要求。
完善导师组制度,提升指导成效。成立由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教师组成的导师组,实行“集体培养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模式。导师组中除高校专任教师外,还吸收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参与培养工作,形成多元化、实践导向的指导团队。通过定期召开导师组会议、联合指导、个别辅导等方式,提高研究生培养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强化实习与实践环节,突出应用能力培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依托企事业单位、公共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等资源,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拓宽学生实习和实践平台。积极邀请企业及社会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行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案例分享和项目指导,推动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深度对接。
严格推进开题、中期检查等关键培养环节。规范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预答辩等制度。通过专家评审、过程督导和阶段反馈,强化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研究进度和论文质量的动态监控,确保研究生学术训练质量稳步提升。
本年度以来,学位点研究生积极参于各项国家级和省级专业赛事活动,包括2024年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技能大赛、2024年“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长三角MAP实践技能大赛”等,并斩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此外,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组的科学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篇。同时,研究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与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心理健康节公益宣讲、心理志愿者服务、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锻炼了他们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
(二)实践活动与平台建设
本年度以来,学位点新增一个应用心理研究生实践基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芜湖医院(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该医院始建于1969年,现为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并于2023年7月获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芜湖医院,系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院开设精神科、临床心理科、精神康复科等10余个专业科室,成立了安徽省首家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抑郁症中心。专业实践内容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测试、心理危机干预。这些实践内容有助于针对性地提高研究生的异常心理鉴别诊断能力、心理治疗与咨询能力、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的实践能力。
此外,学位点主持或举办了多项专业实践活动。第一,主持了“安徽省2024年“国培计划”中西部骨干项目——心理健康教师专项培训”,该培训面向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围绕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坚强意志品质培养设置培训内容,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心理健康测评、预警防控、心理咨询辅导、协同干预等专业技能提升培训。第二,主持“国际特殊奥林匹克委员会青少年融合项目”,该活动以为智力障碍青少年提供高层次持续性的创新融合教育为目的,由中国特奥委、安徽师范大学、芜湖培智学校提供支持,对新时代下融合教育的新模式、新发展进行深入探索和丰富实践。第三,举办“安徽省高校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为全省心理学专业学生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项目展示平台,集中展现了心理学服务社会民生的创新应用。第四,与安徽电信联合开展智能心育项目“大中小一体化智能心育项目”,该项目将针对智能心育业务,合作完成相关专业学术研究和新型产品研发,围绕成果研究、商业应用、研发机制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从而进一步协同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规模化推广的协同效应。
(三)教师发展
本专业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与师资发展,近年来在国家级科研项目、高水平科研成果、决策咨询服务及高质量教学成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突破。桑青松教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重点项目(《数智时代大学生网络社会心态形成发展规律及引导策略研究(24VSZ016)》)。汪祚军教授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社会文化对儿童第三方干预倾向与偏好的影响研究(24BSH102)》)。刘振亮老师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内卷”状态下青年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研究(24CSH102)》)。其它省部级教学与科研项目10余项。
高水平教学与科研成果持续涌现。方双虎教授著作《整合与分化:威廉·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研究》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其教学成果《贯通•联通•融通: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育人体系二十年探索与构建》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体现了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体系方面的长期探索与创新贡献;教学成果《一个中心、两条路径、三个面向、四维内容、五环管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精准提升的体系创构与实践探索》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研究生)一等奖。
高水平论文与著作稳步推进。出版论著2部:李小平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思辨与立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批判性思维工具(第2版·经典珍藏版)》;王礼军副教授在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译著《费尔贝恩客体关系文集:人格的精神分析研究》。此外,教师团队在NeuroImage、Journal of Contextual Behavioral Science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服务社会能力明显提升。舒首立老师的咨询报告《精准满足老年人需求,打造全国旅居养老中心》被中国民主建国会安徽省委员会采纳。该报告从老年群体心理需求出发,提出系统性优化建议,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居式养老目的地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四、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现存核心问题剖析
其一,交流合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学科教师数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然而学科内部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缺乏常态化和系统化,不同教学与研究团队各自为战,资源难以共享,优势无法互补。
其二,研究方向需进一步凝练。教师个体研究领域跨度较大,团队缺乏明确且集中的核心研究方向,力量分散导致难以形成研究合力,在高级别论文发表和高级别项目申报中竞争力不足,难以产出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其三,成果转化环节薄弱。现有研究成果多停留在理论研究或实验室阶段,与市场需求、行业发展脱节,缺乏完善的成果转化渠道和机制,未能将学术成果快速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和社会效益。
(二)针对性改进措施
针对交流合作不足的问题,从内部协同与外部联动两方面发力,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平台。首先,强化内部合作交流。围绕项目申报、论文发表等建立常态化内部交流机制,每月定期组织学科内部交流会、学术成果分享会等活动。其次,加强与其它高校间的交流。主动与国内外高水平高校和研究团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织教师赴合作高校开展访学、进修、联合科研等活动;邀请合作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讲座、学术研讨和项目指导,搭建学术交流桥梁。
针对研究方向分散的问题,以凝聚合力、打造特色为目标,优化科研布局,提升高级别论文发表和项目申报能力。首先,明确核心研究方向。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区域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组织专家论证,确定 2-3个具有发展潜力和特色的核心研究领域;其次,强化科研团队建设:围绕核心研究方向,组建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协作高效的科研创新团队;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鼓励青年教师加入科研团队,参与高级别项目研究,提升科研能力
针对成果转化薄弱的问题,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等主体的合作,建立常态化的需求对接平台,精准了解市场和行业对科研成果的需求,引导教师围绕实际需求开展研究,提高成果的实用性和转化可行性。